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颇具规模的击剑训练中心内,傍晚时分,灯光如昼,金属剑身碰撞的清脆声响此起彼伏,交织成一首充满活力与激情的交响曲,一群年龄各异、身着白色击剑服的孩子正专注地进行实战训练,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坚毅与兴奋,场边,一位气质干练、目光敏锐的中年女性正静静观察着每一个细节,时而点头赞许,时而快步上前轻声指导,她,就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,随着线下体育活动的全面恢复,王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一项她视为使命的工作中:引导孩子们安全、快乐地重返他们挚爱的剑道。
“看到孩子们重新拿起剑,脸上绽放出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,是我现在最大的满足。”在王钰的办公室,她接受专访时这样开场,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她与年轻学员的合影,以及各类击剑赛事的奖状和纪念品,无声地诉说着她与这项运动深厚的不解之缘。

重返之路:安全与信心的双重护航
过去几年,对于依赖线下实操与身体对抗的击剑运动而言,无疑是充满挑战的时期,训练中断、比赛延期或转为线上,使得许多小剑客的成长步伐被迫放缓。“那段时间,我们都很焦虑。”王钰坦言,“击剑不仅是一项技能,更是一种需要持续感受氛围、积累实战经验的运动,长时间的隔离,孩子们不仅技术可能生疏,更让人担心的是他们对剑道的感觉、那份勇气和自信会消退。”
当线下训练得以恢复的信号明确后,王钰与北京市击剑协会的同仁们第一时间行动起来,他们深知,简单的“重启”远远不够,必须有一套科学、周密且充满人文关怀的方案,才能真正让孩子们“享受”重回的过程。
安全被置于首位,王钰介绍,协会协同全市多家注册击剑俱乐部、训练中心,共同制定并严格执行了详尽的复训防疫健康指引。“从入场前的体温检测、健康码查验,到训练器材的‘一用一消毒’,再到保持训练间距、分时段错峰训练,我们力求在每一个环节都将风险降至最低。”她强调,保障孩子们的身体健康,是让他们能够安心回归、享受运动的前提。
物理层面的安全只是基础,王钰更为关注的,是孩子们心理层面的“再适应”。“有些孩子时隔多月再次穿上厚重的防护服,拿起久违的佩剑,站在剑道上时,眼神里会闪过一丝犹豫甚至胆怯,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。”为此,她积极推动各俱乐部教练团队调整初期训练计划,强调“循序渐进,重燃热情”。
“我们不强求孩子们一回来就进行高强度对抗或技术考核。”王钰说,“最初的训练课,更多地是设计成游戏化的形式,比如基础的步伐接力、反应速度游戏、非接触性的技术动作复习等,目的是让他们重新熟悉剑道的节奏、重新感受汗水的味道、重新体验与伙伴们一同运动的乐趣,慢慢找回肌肉记忆和赛场上的那种‘感觉’。”

快乐击剑:理念的深化与实践
“让孩子享受击剑的快乐”,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王钰一直以来倡导并努力践行的教学理念,在她看来,击剑运动被誉为“格斗中的芭蕾”,其魅力不仅在于竞技的胜负,更在于过程中对意志品质的磨砺、对礼仪规范的熏陶、对策略思维的锻炼以及释放压力后的畅快。
“我们有些家长过去可能过于关注孩子的比赛名次和晋级速度。”王钰分析道,“这无形中给孩子施加了巨大压力,反而可能扼杀他们对这项运动的原始热爱,经历了一段被迫的‘分离’,现在正是我们引导大家重新审视击剑价值的好时机。”
她主张,在回归初期,教练和家长应更多地去鼓励孩子“参与”和“体验”,而非紧盯结果。“一个漂亮的防守还击,一次勇敢的主动进攻,甚至只是坚持完成整场训练的毅力,都值得肯定和表扬,我们要让孩子们意识到,击剑带给他们的,不仅仅是奖牌,更有自信的挺拔身姿、面对困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懂得尊重对手、尊重规则的骑士风度。”
为了营造更浓厚的“快乐击剑”氛围,王钰和协会还策划组织了一系列低门槛、富有趣味性的交流活动和小型比赛。“我们近期举办了几场‘亲子击剑体验赛’和‘俱乐部联盟趣味挑战赛’,淡化排名,强调参与和互动,看到家长和孩子一同上阵,赛场内外充满了欢声笑语,那种其乐融融的场景,正是我们想看到的。”她欣慰地表示,这些活动有效地缓解了孩子们久疏战阵的紧张感,帮助他们以更轻松、更积极的心态回归剑道。
师者匠心:王钰的击剑情怀与担当
王钰与击剑的结缘,可以追溯到她的少年时代,作为一名曾经的专业击剑运动员,她亲身经历过训练的艰辛、比赛的残酷以及获胜的喜悦,转型为管理者后,她始终未曾远离一线教学,尤其关注青少年击剑的普及与发展。
“我理解孩子们对剑道的那份复杂情感:有热爱,也有畏惧;有渴望,也有疲惫。”王钰动情地说,“正因如此,我希望成为那个帮助他们化解负面情绪、放大运动乐趣的桥梁,特别是在这个特殊的‘回归期’,我的角色更像是一个‘引路人’或者‘守护者’,要确保他们回归的道路是平坦的、温暖的、充满吸引力的。”
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,亲自到各个合作场馆观察指导,与教练们交流教学心得,更会蹲下身来,耐心倾听小学员们的想法和困惑。“王秘书长一点架子都没有,她总能说到孩子心里去。”一位资深击剑教练如此评价,“她强调的不是‘你要练成什么样’,而是‘你在击剑中是否感到了快乐’,这种理念对我们启发很大。”
在王钰的积极推动下,北京市击剑协会近期还加强了教练员的培训,特别融入了运动心理学和青少年沟通技巧的内容,旨在提升教练团队引导孩子克服心理障碍、激发内在动力的能力。“优秀的教练不仅是技术的传授者,更是孩子们的运动伙伴和精神导师。”她坚信。
未来展望:让更多孩子因击剑而受益
随着复训工作的稳步推进,北京市各大击剑场馆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,孩子们的技术在恢复,信心在重建,更重要的是,那份纯粹的运动快乐重新洋溢在他们的脸上。
“下一步,我们协会将继续深化‘快乐击剑’的理念推广。”王钰展望未来时表示,“我们计划进校园开展更多的公益普及课,让更多没有接触过击剑的孩子也有机会体验这份独特运动的魅力,我们会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击剑赛事体系,打造更多元化、更注重参与感和成长性的竞赛平台,满足不同水平孩子的需求。”
她特别提到,后疫情时代,人们对于健康、对于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。“击剑运动能够锻炼孩子的反应能力、协调性、策略思维和心理素质,同时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礼仪和品格,我们希望抓住这个契机,让击剑成为更多孩子健康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。”
窗外,训练中心的灯火依旧通明,剑刃相交之声不绝于耳,对于王钰而言,那不仅是运动的声音,更是希望与快乐的回响,她表示,自己将继续坚守在击剑推广的第一线,用专业与热忱,守护每一个热爱击剑的梦想,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无惧挑战,尽情享受重回剑道、超越自我的那份纯粹快乐。
“当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追逐、格挡、冲刺,眼中闪烁着专注与兴奋的光芒时,你会觉得,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。”王钰的嘴角泛起温暖而坚定的笑容,“我们的目标,就是让这条银光闪闪的剑道,始终成为能够承载他们梦想、释放他们活力、收获他们成长的快乐之途。”